一、为什么战略度量不能被忽视?
1.战略度量的本质:不是为了记录,而是为了引导
我们为什么还要花精力去做战略度量?不是战略目标已经制定清楚了吗?答案是:战略目标的设定只是“起点”,而战略度量才是真正帮助你走完全程的“导航系统”。
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太多战略被“写在PPT上”,而缺少与之配套的量化跟踪机制。战略度量的本质价值,不是总结过去,而是指导未来。它的关键作用是让组织知道现在的执行进度是否贴合战略意图,从而在还来得及调整时,及时校准。
2.ITIL 4的视角:度量是服务价值系统中的反馈环
ITIL 4将服务管理置于一个“持续价值共创”的动态系统中,强调反馈机制在战略、设计、交付、改进等各阶段的重要作用。度量指标就是这个反馈机制的载体,它让组织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有洞察力和调整力。
度量不是附属功能,而是战略机制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组织对外部变化的响应速度、资源配置的优先级判断以及整体战略的持续演进能力。
二、战略度量的四大功能:不仅仅是“衡量”
1.影响行为:从数据中建立价值导向
如果一个战略目标没有被转化成具体度量指标,它就很难传导到一线员工的行动中。而当关键指标明确之后,组织成员在日常行为中就能围绕这些指标自动调节方向。
度量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是文化塑造工具。比如将客户满意度作为一级指标,会促使一线团队在服务响应、沟通方式和交付质量上自发地做出行为转变。
2.证明变化:让战略执行成果“看得见”
没有度量,变化的成果很难呈现出来。尤其是在资源密集型的战略性项目上,管理层必须依赖一套可视化、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判断战略是否起效,是否需要加大投入或调整方向。
3.验证决策:通过数据检验战略假设
战略的制定往往伴随着假设,而度量是验证这些假设的唯一工具。比如我们预测引入新平台可以缩短交付周期,那么交付时间就是一个关键度量。如果周期没有改善,就需要回过头检视假设是否成立。
4.进行干预:用度量发现问题并触发调整
我们在ITIL 4 DITS中指出,度量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事后总结,而是事中干预。通过设置关键阈值与预警机制,度量可以及时识别执行中的风险点,推动组织快速响应与微调。
三、战略性项目的度量方式:更精细、更敏感
1.战略性项目对度量精度的要求更高
相比一般项目,战略性项目往往影响范围广、资源投入大、涉及层级深。对这些项目的度量,必须做到“事前定义、过程追踪、事后复盘”三位一体。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看最终结果,更要看过程数据。比如一个战略性变革项目,我们不仅关心它是否按时上线,更要看变更过程中员工参与率、系统切换的稳定性、客户反馈的趋势变化等。
2.度量指标的组合:前导性与滞后性指标结合
DITS中我们介绍了指标组合的基本方法:前导性指标用于预测趋势,滞后性指标用于验证结果。比如客户咨询量增加可能是服务问题的“前兆”,而客户满意度下滑是问题的“结果”。
四、构建可落地的战略度量体系:三大基本原则
1.战略关联性:每一个度量指标都必须服务于战略目标
我们强调,指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关联越好”。每一个被度量的内容,都必须与战略目标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DITS中我们指导学员使用“指标映射图”,帮助他们将战略意图分解成可度量的执行项。
2.数据可获得性:度量要基于组织真实具备的数据能力
一个好的指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数据采集机制支撑,等于空谈。在课程中我们也建议大家对组织的数据能力进行评估,再来设定度量方案,避免“指标理想、数据落空”的问题。
3.行动可触发性:指标要能驱动调整与改进
真正有效的度量,不是供人观赏的“报表”,而是能推动组织做出动作的“信号灯”。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指标时就要思考:“如果这项指标变差了,我们要采取什么行动?”如果没有可响应机制,指标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