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是企业IT服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流程关系上说,它和主要的管理流程都有交互关系。它支持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帮助恢复故障分析解决问题,也是变更管理前做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这里根据以往的经验谈谈对配置管理的一点感悟: 1.配置管理模型的理解 “深度”和“宽度”是配置管理的中两基本维度,内涵不用解释,一个是要把什么纳入到配置管理内容中。一个是要记录CI间什么样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参考ITIL最佳实践,但切记僵化的“照搬”,要根据本组织的特点调整,两个要考虑的原则:一是要根据自己的IT基础架构和业务逻辑配置模型,目标是将自己实际的IT环境映射到这个逻辑模型中。二是模型要考虑到灵活性,能快速适应组织IT环境的变化。 实际的做法是:整理服务目录,捡核心业务做,明白要恢复核心业务需要哪些配置项,就把这些配置项放进配置管理模型中,这就解决了“范围”的问题,当然,影响范围的因素还要考虑组织IT管理水平和投入的管理成本问题。其次是解决“属性”问题,要记录什么属性,详细到什么地步,这个也是依据核心业务的恢复需求来做取舍。还有就是“关系”的定义,建议不要定义过细,越细就越容易导致歧义,这样记录的关系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总之,做好业务影响分析是做配置管理模型的核心和前提。 2.配置管理和资产管理的关系 两者定义没必要解释,直接谈谈和实施相关的内容。理想情况下,对这两个信息管理最好能在一个库中实现,这样能保证两者的同步关系,管理和技术上都好实现。但实际上,因为两者的管理职能部门不同,因此一般都是被割裂处理的,在实际中尽量通过流程,制度维持两者的信息同步,以及要做一些必要的盘点对账的手段。CMDB必须是唯一的源头。 3.如何识别CI 从管理需求出发,所有识别出来的CI都应该是某个管理需求的要素,管理上没需要的,也没必要识别出来做配置管理,应为没意义。粒度要适中,过粗没现实意义,对IT服务没价值,但要是过细也要考虑成本问题,而且某些服务也不必做到很细小的地步。 方便维护,方便管理,便于审计,是识别CI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