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中,流程管理是关键,许多企业通过标准化流程来提高效率,确保任务顺利完成。然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传统的流程管理方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在ITIL 4 DITS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流程”转变为“价值流”,并推动企业运营的转型。这个转向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组织运营理念的彻底变革。
1.原有流程导向的局限性:以任务效率为主
传统的流程管理通常侧重于任务的执行效率和过程的标准化。目标是通过高效地完成每一个独立的任务来提升整体的生产力。这种方法强调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适用于简单、重复性强的工作。然而,随着业务需求的日益复杂,这种以任务效率为主的管理方式开始显得捉襟见肘,尤其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无法灵活应对新出现的挑战。
传统的流程管理模式,虽然可以提高短期的生产效率,但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和市场动态时,往往难以提供足够的弹性和创新能力。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开始转向以“价值流”为导向的运营模式 。
2.“价值流”逻辑: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端到端视角
“价值流”强调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企业内部的所有流程。价值流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思维框架。它要求企业从端到端的视角来审视产品或服务的交付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直接创造客户价值,并且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不同于传统的流程管理,价值流的核心在于以“客户价值”为核心,通过跨部门协作,减少中间环节中的浪费和等待时间,从而加速交付周期。举个例子,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原本可能会依赖多个部门和流程来逐步完成产品设计、生产、测试等步骤,但在价值流的框架下,所有这些步骤将更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确保每个环节都在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3.价值流 VS 传统流程:组织协同、度量方法、目标定义上的差异
在传统的流程管理模式中,各个职能部门往往各自为战,信息孤岛的现象严重,导致协作效率低下。而在价值流中,强调的是跨部门协作,所有参与者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客户提供最大化的价值。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流程的优化,更是组织协作方式的根本改变。
此外,传统流程的度量通常侧重于“任务完成时间”、“流程效率”等指标,而在价值流中,度量标准则转向了“客户满意度”、“价值交付时间”和“交付质量”等更具业务导向的指标。这种度量方式的改变,促使组织更加关注最终的价值创造,而非单纯的任务完成。
4.如何通过价值流提升交付弹性与客户满意度
在现代数字化环境中,市场变化迅速,客户需求不断演化,因此,企业必须具备高弹性的交付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通过价值流的引入,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资源和优先级,以应对外部变化。例如,通过构建跨职能的团队和优化信息流动,企业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交付效率。
这种灵活性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和交付过程中,还体现在对客户需求的实时反馈和调整上。通过价值流的方式,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并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