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标签: 暂无标签
一、资源效率与流动效率:表象之下的管理范式差异
1.什么是资源效率,什么又是流动效率?
在ITIL 4的服务管理体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困扰组织的问题:服务已经有了流程、有了人员,但为什么客户体验仍然不佳?原因往往就出在对“效率”的理解上出了偏差。
资源效率追求的是“单位资源利用最大化”,比如一台服务器24小时都在处理任务,一名客服全程满负荷工作。听起来好像挺划算,但忽略了一个关键指标——服务流动的连贯性和及时性
流动效率关注的是“服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体流畅度”,也就是用户从提出需求到获得满足的时间、体验和连续性。在这节课上,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们当然希望核磁共振设备利用率高,但病人预约却要排到两周以后——从患者的角度看,这其实是流动效率极低的表现。


2.消防车与核磁共振的效率比较:资源利用与应急响应的典型对比
大家可能记得我课堂上说过:一辆消防车全年闲置99%,但它的价值恰恰就在那1%的“关键响应”中。同样的道理,IT服务中很多资源(如故障响应系统、用户支持团队)并不是越忙越好,而是要“在关键时刻流畅介入”。
核磁共振则是另一个极端:设备几乎不闲置,医院运营效率看似极高,但患者实际获得服务的等待时间极长,满意度极低。这种资源效率带来的牺牲,正是我们在ITIL 4中所要跳出的“成本中心”思维陷阱。




二、精益思维的引入:以流动效率为导向的服务体验再设计
1.精益不是“省人”,而是“减少等待”
很多人在谈“精益服务”时容易误解为压缩人员、裁剪流程。其实精益的核心目标是消除浪费、减少等待、提升流动。在服务流程中,等待是一种极其常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浪费:等审批、等反馈、等升级响应。
在ITIL 4的DSV课程中,我强调我们需要把“看得见的工作”与“看不见的停滞”统筹评估,才能真正提升客户体验。比如某政务系统的故障响应流程,技术处理只要15分钟,但前后审批和通报流程花了2小时。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源利用率很高,用户依然强烈不满。


2.用流动效率重新定义“关键服务体验点”
传统的IT服务往往以“是否解决问题”为核心目标,但ITIL 4引导我们思考:客户是否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时间获得了解决?是否在整个旅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
这要求我们识别出“流动阻滞点”,并通过机制设计来打通它们。哪怕只是让用户提前看到排队进度条,或者减少一次中间转交的环节,都能显著提升客户感知。




三、“系统看起来闲置”,为何反而能提升客户满意?
1.以客户满意为导向,重新配置“冗余”
从传统管理视角看,一个服务系统如果使用率不高,就意味着资源浪费。但从ITIL 4的视角,我们要问的是:这些“空闲”的能力是否保障了服务流动的及时性?
比如在线商城的高峰时期,客服系统若配置刚刚好,只要流量暴增便会立刻崩溃;而如果预留了一部分“看起来冗余”的能力,客户的问题能在2分钟内获得响应——体验和复购意愿就完全不同。
因此,我们要从“平衡点”思维转向“关键点”思维,即在哪些关键服务触点上,需要保证流动效率优先于资源利用率


2.政务、医疗、电商:场景化的效率优化路径
在政务服务中,流动效率提升意味着不让市民在大厅等待,在医疗服务中,意味着让病人可以预判等待时间并做出选择,而在电商场景下,则是客服、物流、售后三线的流程衔接是否顺畅。
这些优化都不单纯依靠技术投入,而是要从设计之初就围绕“客户体验的连续性”来安排资源。


粘贴上传202507202202152543..png





四、如何用ITIL 4思维重构服务效率逻辑?
1.建立“IT服务价值流”的可视化机制
在授课中我反复提到:服务价值流的可视化,是将资源效率转向流动效率的第一步。无论是使用电子看板、工单流转图还是价值流映射图,关键在于让管理者和执行者都看到“哪里在堵”、“哪里在绕”。
一旦服务价值流被可视化,就能识别出低效环节,不再盲目优化单点资源。


2.用指标衡量“流动”,而非“忙碌”
传统服务管理容易用资源的“饱和度”来衡量绩效,比如每位坐席一天处理了多少通电话、每台服务器的CPU使用率达到了多少。但在ITIL 4中,我们更应关注:
  • 用户从请求到响应所经历的总时长
  • 整个流程中服务请求的停滞时间
  • 同一服务请求跨角色流转的频率
这些指标才真正反映出服务流动是否顺畅,也才能指导真正有价值的优化方向。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slbenben

写了 2121 篇文章,拥有财富 12683,被 9 人关注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Powered by ITIL  © 2001-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