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高效工作法

标签: 暂无标签
高效工作法
失败的方式多种多样,失败后又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未能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为了学会一个定理,一条规律要做很多的题,经常就是以题海战术来取胜。但是,这种方法会让我们身心疲惫,而且题目是永远不会做完的。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解决呢?其实很简单,当我们竭尽全力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急着去做其他的事情,停下来想一想,在千辛万苦过程中,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最终达到了目的。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当你站在这想的那个瞬间,你可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你可能体会到事情的本质,你可能找到了一条捷径,你可能距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总结是进步的阶梯
    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和得失成败,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保持强劲动力,确保进步、避免失败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以下这个故事也说明自省的重要性。    从前,在一个国家里,有一位做了无数善事的善心者。国王非常尊敬他的善举,便封他为圣者。  有一天圣者过八十大寿,国王前来庆驾,特别带来一位画家,想借画家的笔,将这位圣者慈祥的容貌画下来,做为世人的典范。  在用完晚餐之后,众多的佳宾都前来观赏这幅慈爱的画像。当画家将这幅画像拿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因为画里的人根本没有慈善的面貌,反而充满了暴戾、粗野、邪恶的气息。  国王一看,生气地要人把画家拖出去鞭打。  这时,圣者听到了惊呼声,跑了出来,当他看到这幅画像后,就跪倒在地:“皇上!这画里的人,才是真实的我啊!”  国王惊诧的问:“为什么?”  圣者道:“这就是我一生挣扎着,不想去做的那个人啊!”    在这世上,没有天生的圣者,唯有能时时刻刻自我反省、自我检视的人,才能成为圣者。    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天生就成功的人。只有那些时时刻刻都能自我反省、自我监视的人,才能成为赢家。    每个人在这一声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挫折,失败。聪明人能够从失败中寻找教训,总结经验,所以他们才能够成功。
把挫折变成财富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不是没有遇到过挫折,而是他们善于把挫折当成财富,善于从挫折中找到经验教训,从而反危为安。    华润总裁宁高宁由军事变革理论总结出“企业生存环境的十大转变”,并根据变化随时进行战略调整。    再举联想为例,联想集团刚成立之初,是由几个人凑了20多万建立的一个小公司。可就是这么点钱,在开始做生意不久,就被一个客户骗走了10多万,公司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虽然后来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度过了困境,可其中有一个副总却落下了心脏病的毛病,到现在仍然受不得惊吓。    这件事对联想的教训非常大,柳传志进行了深深地反思。正是因为柳传志善于总结教训和经验,后来的联想虽然又遇到过许多被骗的时候,但在柳传志的带领下,都一一化解掉了。正如柳传志在复旦大学作演讲时所说,创业是一件好事情,但必须要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不然总会遇到问题的。    再举一个日本企业家的例子。稻盛和夫被日本经济界誉为“经营之圣”。他所创办的京都陶瓷公司,是日本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之一。该公司刚创办不久,就接到著名的松下电子的显像管零件U型绝缘体的订单。这笔订单对于京都陶瓷公司的意义非同一般。    但是,与松下做生意绝非易事,商界对松下电子公司甚至有这样的评价:“松下电子会把你尾巴上的毛拔光。    对待京都陶瓷这样的新创办公司,松下电子虽然看中其产品质量好,给了他们供货的机会,但在价钱上却一点都不含糊,且年年都要求降价。    对此,京都陶瓷的一些人很灰心,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已经尽力了,再也没有潜力可挖。再这样做下去的话,根本无利可图,不如干脆放弃算了。但是,稻盛和夫认为:松下出的难题,确实很难解决,但是,屈服于难,也许是给自己未足够挖潜找借口。    于是,经过再三摸索,公司创立了一种名叫“变形虫经营”的管理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将公司分为一个个的“变形虫”小组,作为最基层的独立核算单位,将降低成本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即使是一个负责打包的老太太,也都知道用于打包的绳子原价是多少,明白浪费一根绳会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样一来,公司的营运成本大大降低,即便是在满足松下电子的苛刻条件下,利润也甚为壮观。    如果你有足够的毅力和信心,你就能够对所有的问题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人定胜天”不只是一句豪言壮语,还是对人类的无穷潜力的肯定。在一个时间观念浓厚,效率优先的商业社会里,“铁棒磨成针”的笨法子显然并不可用。我们不一定要走捷径,但却必须找到那个最能体现效率的方法,那就是必须学会总结。
总结出规律才有价值
    许多公司每到年底时候,总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总结。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可也有许多公司,或者许多个人,在做总结时流于形式,报喜不报忧,好处尽量夸大,缺陷则尽量掩盖,完全抹杀了总结本身的含义。    成功的经验自然需要总结,但失败的教训也更需要总结。一个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的人,是很难成功的。眼睛总是盯着前方,而不偶尔地回头看一下自己走过的路,也很容易滑到失败的边缘。  有位董事长一大早就到公司上班,看到新来的清洁工正在打扫清洁,就笑着对他说:“只要你好好的做,总有一天,你也能像我一样,拥有一番事业的。”    清洁工也笑着回答董事长:“董事长!您也要好好地妥善经营公司,否则,有一天,您也会像我一样,成为清洁工的。”    这位董事长就是那种眼睛只盯着前方,而不懂回头看一下自己所走过的路的人。生活中,不要因为你只是个普通职员就可以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不要因为你是董事长就可以不认真做事、马马虎虎。有时候,成功和失败之间的转换,其实只是一件很快的事情。  总结不一定非要形成于文字,不一定非要让别人看到。像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圣人那样,时时刻刻的反思,时时刻刻地警戒自己不要滑进失败的深渊,你最终也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他的成绩的取得都是遵循规律的结果。总结,也就是对规律的总结。规律的探索是个不断总结和不断思考的过程。    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到吕梁游览观赏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见那吕梁的瀑布飞流而下,在这里,就连鼋(yuan)鱼、鼍(tuo)鼈这一类水族动物都不敢游玩出没。然而,孔子却突然发现一个汉子跳入水中畅游。孔子大吃一惊,以为这个汉子有什么伤心事欲寻短见,于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学生顺着水流赶去救那个人。  不料,那汉子在游了几百步远的地方却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来,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堤岸边悠然地走着。  孔子赶上前去,诚恳地问他说:“我还以为你是个鬼呢,仔细一看,你实实在在是个人啊!请问,游水有什么秘诀吗?”  那汉子爽快地一笑说:“没有,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我只不过是开始时出于本性,成长过程中又按照天生的习性,最终能达到一种境地是因为一切都顺应自然。我能顺着漩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漩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游水游得好的道理。”  孔子又问道:“什么叫做开始出于本性,成长中按照天生的习性,而有所成就是顺应自然呢?”    那汉子回答说:“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适应山地的生活环境,这叫做出自本来的天性,如果长在水边则去适应水边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成长顺着生来的习性;不是有意地去这样做却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了,这就叫顺应自然。”  孔子听了汉子的一番话,若有所悟地点头而去。  我相信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大致是:聪明的人之所以有智慧,就在于他能找到生活中的规律并掌握规律,因此做什么事都会得心应手,并且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将企业简化为“下雨打伞”。不错,做任何事,都要以自然平和的心态,顺着规律而行。 
学会总结的方法
  以下五点是我们在总结的时候,要突出注意的问题:  第一,既要学会总结经验,也要学会总结教训。经验是工作成功的启示,教训是对失误的反思,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我们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肯定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成功时不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受挫时也不能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应坐下来认真思考,既要把成功的启示总结出来,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使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又要把失败的教训查找出来,作为今后工作的警示,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工作中经验丰富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但也容易产生惯性思维,导致经验主义。  第二,既要学会总结具体的,也要学会总结抽象的。要从更高的层次、更深的涵义去认识和理解总结工作的重要性,既要抓好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也要抓好无形的、抽象的内容。既要总结工作的得失,也要总结工作方法、以及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惟有这样,才能使物质变成精神、使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才能提高分析、解决各项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既要学会分析,也要学会综合。先分析、后综合,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乏综合,同时在综合过程中又不断分析,这是认识事物也是总结经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分析不是简简单单地分,而是依据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来分;综合也不是随随便便地合,而是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来合。在人们的实际思维活动中,往往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的过程同时就是综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寻找事物内在联系、探求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最难的一步,也是最苦的一关,过了这一关,你也就做到了善于总结。  第四,要实事求是,特别是不能把成绩变成“注水猪肉”。总结是事实成果的汇总归类和条理化,要注意用事实和数字说话。既不能人为拔高,注水膨胀,也不能把别人的成果拿来共享。  第五,不能回避问题。总结的目的是为了修正和提高,在于应用。我们经常讲“成绩不讲跑不掉,问题不讲不得了”。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客观地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避免在意后的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




上一篇:IT新人的蘑菇理论
下一篇:卓越成长
良品517

写了 241 篇文章,拥有财富 2425,被 5 人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Powered by ITIL  © 2001-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