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icet
发表于 2011-6-28 10:00:33
本帖最后由 fashionicet 于 2011-6-28 10:01 编辑
回复 longerwood 的帖子
版主强大啊。总结的比我精炼多了。其实,现在在网上看很多人讨论ITIL,基本还是偏理论和理想状态,一个简单的话其实放在企业中就非常复杂,会牵扯出很多的细节出来。比如“组织内部不了解ITIL,难以推广”,大家其实都知道这句话,在售前或咨询顾问培训ITIL在中国的情况,都会说这句话,但是真正把这句话放在企业中去剖析,会发现很多细节问题。
为虾米组织内部不了解ITIL??
1,利益。利益分为两点,第一当然就是赤裸裸的money分配问题,因为ITIL涉及的不仅仅是IT部门,还涉及业务部门(当然这是较完善的ITIL),即便是小ITIL,即便是初级ITIL只实施在IT部门中,也会牵扯分配问题,因为要上ITIL的企业,IT部门已经非常细分了,有各个小组,每个小组有领导,而且可能有几个副总统一管理。利益自然就会牵扯出政治斗争的问题。第二是指IT工程师或业务部门员工的“利益”,做了ITIL,对我有虾米好处?你这些厂商口口声声说减轻我滴工作?可是我怎么觉得你给我增加了工作?我管那么多系统,你还让我再使用你的虾米ITIL平台?
2,IT战略。这个可能有些人觉得抽象。但是不口否认,这是存在的。要看这个企业对IT部门的定位是怎么样的,对于IT部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到底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还是支持业务发展,这是很重要的。每个企业对于IT部门的定位不同,导致对IT部门的投入和上的项目就不同。即便忽悠了一个ITIL项目来做,但是人家IT部门的核心价值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就OK了,没必要搞这么高深的装B东西,所以导致之前的那个句话“组织不了解ITIL”。
3,XX。(暂时没想到用啥词来总结第三点)。很多厂商或咨询方在培训的时候总会说这句话,但是又不说透彻到底为啥,是因为他们用这句话来重伤他们的竞争对手,好在客户面前表现他们是专业的,有了他们,客户组织就一定会理解ITIL。这种厂商我亲自就见过几次。
alex
发表于 2011-6-28 10:19:15
“我最近就在想是否可以参考SOA的理念建立企业组织架构,并让每个部门根据自身的职能和职责做出服务目录,包括服务的输入输出以及过程约束,形成一种基于ESB的企业运行机制,以便于组织内部为组织的业务目标的达成更加有效地协同。这个设想的核心在于组织内部对于面向服务的理解和贯彻,同时在运行中参考ITIL的一些关键活动域,如服务目录、服务台、事件管理等等。”
能做到这个程度,估计就是各自成为SBU,全部独立计费,独立核算。愿景很不错。
hping
发表于 2011-6-28 11:54:39
不可否认软件厂商存在的目的就在于赚客户的钱,这也是客户很清楚的,如果客户在IT服务管理中确实存在痛处,需要改进,也需要积极地提一些现实的需求,同时通过一些有效地手段去约束软件厂商如何实施好这个项目。完全指望厂商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完美是不现实的。同时往往很多中国特色的项目,可能出发点就是为满足某些个人的利益,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觉得任何合作或者交易最好是实现双赢。
hping
发表于 2011-6-28 12:00:05
回复 fashionicet 的帖子
同意你的看法,持续改进很重要,这也是ITIL实施后所忽略的。另外我提到的实施,我认为是需要包括需求分析和规划的,应该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做。
有说的不对之处,还请包涵
richercy
发表于 2011-6-28 16:42:04
楼盖得有点歪了,还是想聊几句。
一、ITIL实施本身就是个持续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就是知识库的建立,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累计,沉淀出来的东西才是精华。
二、适应性问题,任何单位都有自身的流程,所以不可能全部都与ITIL的理论一致,因此实施中的变通更重要,生搬硬套就是个死,顶多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三、ITIL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变更,无论是实践,还是历史都证明了,新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引起老制度的抵触。阵痛是难免的,而硬着陆多半只会使新制度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ITIL实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管理方法,改变管理制度,改变管理流程。还得是一点一滴的渗透进去。
最后说下买软件的问题。软件商本身一般是不抵触持续作业的,因为持续作业意味着持续的收费。但对用户来说就是持续的支出,而且收效甚微。就像第三点里说的,动作太快,太大用户必定会反弹,但动作太慢,用户又觉得效果小,支出大。这也是为什么ITIL在实施后,要么一锤子买卖闪人不管结果,要么就是用户终止项目,真正做成功的少之又少。况且国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也确实存在问题。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