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IT服务的需求管理  

标签: 暂无标签
本帖最后由 ChenHe 于 2013-11-18 13:51 编辑

IT服务战略阶段中有个需求管理流程,之所以把它放在战略阶段,是因为需求是个源头,如果在做事情之前还没有弄清服务对象是谁、到底需要什么、以及什么时候需要、希望通过何种方式获得,那么就无法为业务创造价值,技术成果也就无法称其为服务。
在ITIL V3中,IT部门被提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这是希望IT部门能够更早地获得业务需求、更准确地理解业务需求,甚至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引领业务需求。好的需求管理,往往需要好的需求分析和好的需求定义。
需求分析是一个业务与技术相互理解的过程。信息化对于业务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同样,业务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也是个陌生的领域,故无法奢望双方在短期内能够获得很好的了解。基于这种情况,如果业务和技术双方又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仅仅通过从业务人员那里获得的模糊的、支离破碎的信息,技术人员是难以形成明确的需求列表。那么谁应该主动一点呢?既然IT作为一个服务组织,那么就应该主动地去了解业务需求,同时还要认识到还有责任帮助业务人员了解技术,这样,需求分析就应该是一种IT和业务之间,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的过程。首先,技术人员从业务人员获取需求,然后消化理解并转化为技术语言,接下来技术人员应以业务人员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描述业务需求,同时,获得业务人员的修改和补充,之后再由技术人员消化、理解和转化,通过多轮的迭代,直到双方取得了全面一致的认可。需求分析的成果是一个清晰的需求清单,这个清单描述了什么类型的业务用户需要使用什么样的功能。有时候可以通过一个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一个具体的需求,具体格式是,As a <Role>, I want to <Activity>, so that <Business Value>,也就是作为一个(角色), 要做什么(动作),以便于(业务价值)。
需求定义是一个深化业务需求并向技术关联的过程,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技术能够提供怎么的支持。由此可见,技术人员应该基于需求清单,进一步将其转化成相应的技术功能清单,并且将这些功能与现有的应用系统和模块进行关联。这样我们看到需求就不再是一点,而是一条线或者一个面,从业务需求到技术功能、再到应用系统,无论其中那个环节发生了变化,其他环节都能够得到信息反馈,从而实现需求变化的有效控制,这种变化也可以通过变更管理流程进行控制。这种需求关联性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够避免需求重复或者需求冲突,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需求的一致性。当识别出技术功能后,另外一个工作就是评估技术复杂性,找出那些不易实现的、或者实施成本较高的技术功能。然后,结合业务的优先级平衡技术功能,如果属于刚性需求,即使再难也要确保能够实现,如果不是刚性需求,则应该考虑规避技术风险。
技术人员应时刻站在业务的角度思考需求,从开始的需求分析到后面的需求定义,都要紧紧围绕业务去理解和评估,哪些属于核心需求、哪些属于辅助需求、应该投入多少努力,只要这样IT服务才能在成本有效的情况实现业务价值。
ChenHe

写了 2 篇文章,拥有财富 10138,被 3 人关注

IT培训师
bluefire76 该用户已被删除
bluefire76 发表于 2013-11-19 18:41: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Powered by ITIL  © 2001-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