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标签: 暂无标签
本帖最后由 adminlily 于 2018-11-18 16:37 编辑

响应有回声、应答之意;响应力常比喻应答敏捷,反应迅速。从业务部门看,IT组织响应力就两种体现形式,第一需求转化周期;第二故障恢复时间。


随科学技术进步,各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步伐进一步加快,IT技术深入工作中各个环节,IT系统面临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随市场变化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大公司不一定能够战胜小公司,但反应迅速的一定能战胜反应慢的,思科CEO钱伯斯用“快鱼吃慢鱼”总结internet时代。


在这个时代,几乎人人都有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因此很多商业模式都要通过IT信息系统落地,很多市场变化,要通过IT信息系统应对。这是业务部门渴望IT响应力的原动力。


记得2016年支付宝用2.6亿拿下猴年春晚的独家互动权,而红包创始人微信却意外落选,由此引发了双发红包大战,据传双发IT部门为了支撑自身红包业务发展,应对市场环境变化(PS——主要针对对方)平均不到3个小时就发布一个版本,并且全国投产。这仅仅是金融支付市场血战的一个缩影。


今天,金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支付宝、微信支付、P2P等小贷公司蚕食银行传统市场;社保卡增加金融功能、利率市场化等政策压力;各地更有很多信用合作社大批涌现,与我们展开全面竞争。IT响应力对于现代企业就像燃料对汽车一样重要,已经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不过在传统的IT组织中,由于当时技术所限,安全是通过不同角色间的复查、审核实现的。相关角色形成部门,部门职能是相互制衡的,简述如下:


  • 维护部门目标是提供稳定、安全、可用的服务。



  • 开发部门目标是响应变化,按时交付变更。


  • 质量管理部门(泛指质量保证、质量检验)目标是找bug,把风险扼杀在萌芽态。


目标的设定决定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无论处于哪个位置,尽责就要和另外两个角色“打架”。结果是我们不得不停下手中工作,花大量时间开会同步信息,以求达成一致认识。等待协调上花费的时间不仅延缓进度,而且磨灭我们的激情。在外部,业务部门会质疑我们的效率,会试图缩减IT预算转求外包;在内部,团队成员加班加点、赶工交付,但因为各种原因被迫等待,辛苦得不到收获,工作没有成就感,慢慢变得消沉甚至跳槽。


响应力不仅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团队成员成就感的源泉。响应力的反馈作用,让团队成员看见自己努力的成果,即增加团队成员成就感,也帮助团队及时纠偏。业务上对IT部门响应力的诉求、IT人提升成就感、存在感的意愿推动了DEVOPS的发展。可以把DEVOPS认为是开发(软件工程)、技术运营和质量保障(QA)三者交集,如“图1 DEVOPS角色关系”所示。在DEVOPS中开发人员称为“development(software engineering)”;系统、应用等的运维人员统称为“operations”;质量保证人员、测试人员称为“quality assurance(QA)”(这里的QA不仅是软件质量保证,还包括运维等质量保证)。


0?wx_fmt=png.jpg
图1 DEVOPS角色关系         


0?wx_fmt=png.jpg
  图2 DEVOPS能力环


DEVOPS希望做到的是软件产品交付过程中IT工具链的打通,使得各个团队减少时间损耗,更加高效地协同工作。业内总结出了“图2 DEVOPS能力环”,良好的闭环可以大大增加整体的产出。吸收CI、CD等传统工艺,又大大平滑了传统开发向DEVOPS过度过程。


当然,DEVOPS不仅是CI+CD,DEVOPS是一种企业文化 、工艺、工具技术有机融合的工程实践。它起源于敏捷社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文化是基础,因为检查复核成本很高,培养相互信任、有共同行为公约的企业文化是优质高效的基础;其次是工程方法,包括流程机制、各种技术规范等,工程方法指导大家工作,提高配合程度。在文化和工程方法之间就是工具技术,用来将工程方法落地实施,提升工程方法实施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为文化建设提供及时、精准的反馈。


DEVOPS文化融合了敏捷思想和质量文化,不同于敏捷主要关注需求交付,DEVOPS更为重视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也不同于质量文化中要求责权津渭分明、各管一片(受笔者视野所限,不代表全部),DEVOPS更为强调系统的思考,对产品生命周期负责、对最终结果负责。在工艺上,更多的是博采众长,只要能够促进提升响应力这个目标,就引入使用。工具上(受笔者视野所限)目前能看到的主要是融合CI、CD以及围绕CI、CD开展的提升业务连续性的支撑技术、质量检查技术。


在DEVOPS建设过程中,需要细分需求转换时间和故障恢复时间这两个指标到工程过程中去,统筹开发、测试、运维过程,促进各角色深度合作,使他们的工作过程更连贯紧凑,为提升响应力服务。按照TOGAF企业架构设计方法,在确定提升响应力为我们DEVOPS的“愿景”后,我们需要把愿景转换为管理目标和架构目标,这样才能形成过程、工具方法、人的有机配合。


0?wx_fmt=png.jpg
图3 DEVOPS 目标分解


如“图3 DEVOPS目标分解”所示,愿景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业务目标,包括缩短需求转换周期、缩短MTTR时间、提高业务连续性、促进开发、测试、维护等角色深入融合。依据业务目标,团队在尝试DEVOPS实践时管理目标就明确了,管理目标中包括了团队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开发工艺标准等。为提升团队过程执行效率、保证管理目标有效落实,我们定制了一套工具用来支撑我们的管理目标实施,这就是我们称之为CDP的持续发布平台,CDP不是一个系统,而是多个系统工具的整合平台。在DEVOPS建设中首先通过标准化,提升协作默契,然后通过工具化,自动化提升效率,最后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缩短反馈周期。因此,我们DEVOPS建设目标是“标准化、工具化、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


围绕DEVOPS目标,我们将整个建设过程分四个阶段:


1.夯实传统工艺,提升持续集成、持续部署、自动化质量检验、产品可用性等质量检验能力。


2.打通CI、CD,在固定的物理
机/虚拟机上实施应用程序的CI、CD,在这个阶段DEVOPS需要手工准备系统、中间件等配置,需要手工编写好作业流,CD过程只能在固定的环境上重复运行。业内有人也将这种DEVOPS称为第一代DEVOPS。

3.基于资源池的全栈自动部署,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引入Iaas云平台,或者其它等价的资源池化技术,IT基础架构中有“配置中心”能够实现任何服务全栈快速重建(全栈指从虚拟机创建到应用部署验证过程)。实现产品环境全栈自动化、IT环境一键部署、资源按需分配、集群故障感知。


4.跨云DEVOPS,这个阶段的DEVOPS能同时使用不同的资源池化技术,能够平滑的在不同的云平台上按需移动。这阶段主要是考虑不同公有云有不同的优势(区域性优势、竞争优势等),共有云和私有云可能会混合使用,因此DEVOPS需要支持跨云持续交付的能力



DEVOPS的愿景是提升IT组织响应力,这很难通过买个工具来实现。DEVOPS的建设过程是文化、工艺形成的过程;是不同角色之间、人与工具之间就是默契配合的过程。DEVOPS的核心是融合PO、QA、开发、运维等角色,减少他们之间的PK、返工、等待、转换适配。通过DEVOPS,全职能团队能够快速交付成果,检验那些软件特性能够提升用户体验,推进组织战略目标。


而SA、DBA、QA、INFOSEC等角色把专业知识注入检查工具、平台系统和工程方法中,这样不仅保证了团队节奏不被技术管理打乱,有促使技术管理在项目初期就进入项目,提高整体质量,进一步避免返工。


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敏捷是我们的心法;DEVOPS是我们绝招利器,我们以快应变。


原创:开发七部 付大亮







上一篇:干货:拉动端到端价值交付--平安Devops演进历程ppt
下一篇:天下没有难做的研发:解读阿里CI/CD、DevOps、分层自动化技术
我行我素

写了 316 篇文章,拥有财富 1684,被 4 人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Powered by ITIL  © 2001-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