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型不是线性旅程,而是一条心理波动曲线
1.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人心之变
转型的真正难点,不在于新技术部署多复杂,而在于组织成员对变革的心理反应有多剧烈。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管理这种心理曲线,很多本该成功的转型方案也会因为组织的“集体抗拒”而功亏一篑。
ITIL 4虽然主要是服务管理框架,但在DITS这门课程中,我们引入了萨蒂尔模型(Satir Change Model),正是为了帮助学员理解:转型本质上是一段组织系统应对变化的心理旅程。只有认识这条旅程,领导者才能用对节奏、用对方法。
2.为什么要引入萨蒂尔模型?
我们之所以在DITS中专门设置这个模块,是因为战略转型是高度非线性的过程。它不会像规划图纸上那样,从A顺利走到B,中间充满了波折、怀疑、冲突与反复。如果我们缺乏这种波动的预期,就很容易在中途误判形势、放弃行动,或者在关键时刻失去团队信任。
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制造业客户的真实经历。他们在引入一套智能排产系统后,初期信心满满,但上线后操作混乱、数据异常,员工抱怨不断,管理层也开始质疑项目组的判断。这种“混乱期”的出现并不是项目失败,而是萨蒂尔模型中典型的“混乱谷底”,只要挺过去,转型才会真正破土而出。
二、萨蒂尔模型的五个阶段:组织变革的心理地图
1.现状维持期(Late Status Quo)
在这个阶段,组织运转看似稳定,流程熟悉、边界明确、责任清晰。虽然效率可能不高,但“熟悉感”带来的安全性让大多数人倾向于维持现状。
领导者在这个阶段提出变革时,往往会遭遇“我们现在也挺好的,为什么非改不可?”的质疑。此时的关键,不在于强调问题本身,而在于构建“变与不变”的对照图景,让组织看见不变的代价。
2.外部冲击期(Foreign Element)
变革的推动往往来源于外部因素:政策压力、竞争对手、客户需求或技术替代。这个阶段,组织被迫意识到旧模式不能持续,但还没有形成新路径。
这个时候,团队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反应,有人恐慌、有人质疑、也有人表面配合、实际抵触。领导者要做的,是稳定节奏、强化沟通、把“为什么变”讲清楚、讲透彻。
3.混乱期(Chaos)
这是整个模型中最难熬的阶段。旧规则失效,新系统未成熟,组织像进入了一片无人区。团队成员可能觉得“每天都在灭火”,“以前至少知道怎么做,现在一头雾水”。
这一阶段的情绪管理是关键。领导者要允许团队表达焦虑,不能急于否定他们的不安,同时也要通过小胜利强化信心,逐步带领团队度过谷底。
4.整合期(Integration)
随着问题被逐步解决,新系统逐步稳定,员工开始掌握新技能、新节奏、新协作方式。组织也开始建立新的认知与行为模式。
此时的重点是将“试点成果”复制推广,建立“新标准”,让新模式成为主流,而不是“特例”。领导者要关注是否还有“暗涌”:表面执行,内心抗拒。
5.新状态期(New Status Quo)
当新的流程、认知和文化在组织中稳定下来,变革真正落地。这个阶段,团队的自信心、能力水平、协作效率都进入新的平台期。
新状态不是终点,而是新旅程的起点。在这个阶段,组织应当及时复盘转型过程,为下一轮战略升级打下基础。
三、转型混乱期的应对策略:稳定节奏、保持信任
1.稳定节奏,避免管理反复
混乱期最容易引发的是“战略动摇”。很多组织在这个阶段会出现“重启旧流程”“让系统停一停”等短视操作。这种退步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
DITS建议领导者在这一阶段要有“慢就是快”的定力:
- 设置阶段性里程碑,不追求一蹴而就;
- 用可视化手段呈现进展,让团队看到“虽然慢,但确实在走”;
- 允许试错,但不允许无序。
2.建立“信任缓冲带”
转型本质上是一场不确定性的管理,团队信任领导者的程度,决定了愿意跟随变革的深度。DITS课堂提到过几个关键信任构建手段:
- 及时沟通变动背后的原因;
- 对“抱怨者”保持尊重但不动摇方向;
- 展示领导者自身的“投入程度”,例如主动参与测试、学习新工具等。
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比任何口号都更具说服力。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