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标签: 暂无标签
一、跨团队协作是ITIL 4问题管理的基石
在我多年的IT服务管理培训与落地辅导实践中,问题管理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跨团队协作。ITIL 4在问题管理实践中明确指出,单靠某一个团队往往无法完整识别并解决复杂问题,必须打通组织内部多个团队之间的壁垒,形成高效协作机制。

在ITIL 4 MSF课程中,我们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剖析跨团队协作在问题管理中的角色。无论是基础设施团队、应用开发团队,还是安全、网络、服务台等其他职能,只要涉及问题识别、根因定位、解决方案实施,都必须纳入统一的协作流程。这种协作不是临时拼凑,而是要形成制度化、流程化的运作方式。


image50.png







二、借助方法工具,推动协作体系化


1.看板管理推动协作透明化
我们建议在问题管理中引入看板工具,将每一个问题的生命周期过程公开、透明地展示出来。各个团队可以实时看到问题当前所处的阶段、责任人、待办事项以及阻塞点。通过设定优先级、WIP限制等机制,促进团队之间对资源和节奏的协同。
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多团队参与的问题处理场景。比如说,一个性能瓶颈的问题,可能涉及应用代码、数据库结构、服务器负载、网络延迟等多个层面,必须由不同角色的人员在看板上协同推进。


2.协调员与问题经理的分工协作
在复杂问题处理中,协调员与问题经理是两个关键角色。协调员负责推进流程、调度资源,而问题经理则更多聚焦于技术方案的制定与根因分析。在课程中,我特别强调,协调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而问题经理则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
这种分工,能够有效避免“一个人既要管理又要干活”的混乱局面。我们要把人放到对的位置,让每个角色都能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三、用制度保障协作的落地效果


1.实施群集协作机制
群集协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war**,是应对复杂问题非常有效的一种机制。尤其在重大问题爆发时,不同领域的专家被快速拉到一个临时小组中,协同推进问题的识别与解决。它强调的是“角色聚合而非流程串联”,打破层级限制,迅速调动所需能力。
某大型银行的生产系统发生间歇性延迟,最初被归咎于网络层面,网络组排查无果后转交服务器组,又一轮空转。直到采用群集协作,把应用、网络、数据库、安全等人员集中在一起才发现,是数据库某个索引策略在并发场景下引发了死锁。这个案例非常典型地说明了跨团队协作对高效解决问题的关键性。


2.制定协作规范与知识共享机制
问题管理不能仅靠人的主动性推动,还必须通过流程机制来加以规范。比如:
  • 明确不同团队在问题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
  • 设定问题升级和会诊的触发条件;
  • 要求问题解决后必须更新知识库,供其他团队复用。
这种制度化的协作流程,才能让问题管理摆脱“英雄主义”,进入到标准化运作的轨道。




四、打造协同文化,夯实协作的土壤


1.建立共享目标与绩效挂钩机制
不同团队之所以配合不到位,根源往往在于缺乏共同的目标。在ITIL 4实践中,我们强调通过服务导向的KPI来引导行为,比如:
  • 跨团队问题解决的平均周期;
  • 根因识别准确率;
  • 问题关闭后的再发率等。
当这些指标与各团队的绩效直接挂钩时,大家自然会把协作当作本职工作而非“帮忙”。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参与”。


2.建设信任机制与沟通桥梁
跨团队合作不只是流程对接,更是人的合作。在MSF课程中,我们强调沟通在问题管理中的作用。我一直强调,“没有信任,就没有协作”。推动问题管理落地,尤其在跨团队场景中,我们要创造一个不责怪的沟通氛围,鼓励信息透明和及时反馈。
而服务台、问题经理、协调员就要在其中起到“桥梁”作用,协助各团队之间的对话,协调资源,化解分歧,推动目标达成。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slbenben

写了 2003 篇文章,拥有财富 12035,被 9 人关注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Powered by ITIL  © 2001-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