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L/ITSM 服务级别管理
学习资料: ITIL培训基地专家讲堂直播 300期视频回放
服务级别协议——产生历史
组织信息部门的最基本目标就是向其客户(其他业务部门)提供满足他们业务需求的IT服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IT部门需要了解客户的业务需求,并将业务需求转换成IT部自己的目标。根据这些目标,IT部门就可以衡量其提供服务的质量,同时保证提供服务过程中有能力满足目标绩效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识别出业务需要的关键服务和客户要求的服务级别,同时与客户就这些服务级别达成协议是至关重要的。通常这个任务有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 SLAs)来完成。服务级别协议是IT服务提供者(组织IT部)与其客户(其他业务部门)之间达成的规范的协议合同。
其实,在IT部门与其客户之间制定服务级别协议的做法已经存在几年了,但是,传统的SLAs仅仅是一纸审计需求说明书,静静的躺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客户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文档存在,而IT部门也不会用SLAs的内容来监督自己的服务绩效。所以,为了使SLA流程真正起到成效,每一服务级别协议必须清楚的定义当前IT部与其客户双方间的职责,客户期望组织的信息系统有什么样的绩效表现以及IT部应向其客户提供什么样(内容、质量)的服务。同时,这些文档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周围环境及客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以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定期的回顾它。
服务级别协议——为什么使用?
通常,IT经理会自豪地说,根据客户打入的电话数,他们可以轻易了解客户是否满意其提供的服务,客户什么时候高兴。IT经理想当然的认为,客户不打入电话就意味着客户都很满意,因为客户没有抱怨服务质量。而这也成了衡量客户服务质量的“事实上的标准”。事实是这样的么?事实上,除非IT经理愿意拿起电话倾听客户的投诉电话,否则他们是永远无法了解客户需求的,更不用说衡量客户对IT服务的是否满意了。
从客户的角度来说,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期望,期望的IT反应速度以及合理的服务级别定义很少会建立在管理IT基础设施的业务现实上。
由于缺乏对双方需求和能力的理解,IT服务的目标和目的是很难定义和实现的。结果常导致客户对IT服务不满意,客户不断催促IT部门,增大对IT服务的压力;甚至客户会自己寻找解决方案(自己建信息系统,或寻找外部服务供应商)。这些无疑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IT部门不断增加的压力降低了硬件和IT人员的生产力,增加了成本;而重复的服务或建设也会降低集中式管理流程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服务级别协议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识别IT服务相关方的共同服务目标和服务目的,例如:
IT部门——“我们保证,向你们提供的服务以双方同意的服务级别为依据。”
客户(其他业务部门)——“我们保证遵守双方达成的服务级别协议中我方应尽的职责,并期望你方能提供协议上规定的服务水平”
服务级别协议——内容
关于服务级别协议的文献资料对SLAs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最简单的定义是:服务级别协议是服务提供商和服务使用者之间达成的协议,包括
服务对用户的可用性;
用户期望的各种服务的目标绩效;
需要保证的服务绩效和可用性的界限;
衡量和报告机制;
服务的成本
SLAs有许多类型,有关于基础应用绩效和可用性标准的,有针对同一企业中不同用户的不同的协议。服务级别协议要根据IT基础架构、复杂的计算环境、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及关键的工作任务而定。想要制定出一个笼统的、适合所有服务和用户的服务级别协议,对用户和服务方来说根本没有意义。
制定出一个完整的服务级别协议,需要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1.IT部门应列出为客户提供的全部服务;
2.客户(其他业务部门)有不同的服务需求(不是所有客户对全部服务都有需求);
3.即使对同一服务,该客户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也有不同的需求;
4.在客户最需要服务的时候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是可以增加价值的;
5.客户的系统与IT部系统一起分担服务的成本;根据系统被使用的时间和方式来分配成本
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