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系列连载兼读书报告---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浪潮之巅第七章 —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一)2008年2月22日下午 09:24:00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吴军2002 年三月的一天,一个豪华的车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当时世界第二大微机制造商康柏(Compaq)公司的总部。凯莉.菲奥莉娜—当年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高调的女 CEO,像女皇一样,在一群大大小小官员的众星捧月下,走进康柏公司的总部,接受她在一片反对声中购来的康柏公司。这一天是菲奥莉娜一生中荣耀到了极点的一天。据康柏的员工回忆,菲奥莉娜当时态度高傲、不可一世,完全是以一个胜利者受降的姿态。
短短三年后,菲奥莉娜黯然离开 HP。她一系列错误的决定和她平庸的管理才能将硅谷历史上第一个巨星惠普推到了悬崖边。好在一年后,惠普在新 CEO 马克.赫德(Mark Hurd)的领导下,从戴尔(DELL)公司手中重新夺回世界微机厂商的头把交椅。但是惠普性质已经由一个高科技公司变成了一个以家电为主的消费电子公司了。
虽然惠普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但是作为硅谷最早的公司,惠普见证了硅谷发展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从硬件到软件,惠普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硅谷历史的缩影。
1.昔日硅谷之星
没有任何公司比惠普更能代表硅谷的神话了。1934 年,斯坦福的两个毕业生休伊特(Hewlett)和派克特(Packard)躺在斯坦福的草坪上憧憬着这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过后的美景。两个打算办一个电子公司,至于这个公司的名字应该叫 Hewlett –Packard 还是该叫 Packard-Hewlett,两个人决定抛硬币看运气,最后结果是 Hewlett 赢了,便有了 HP 这个名字。但是,直到 1939 年这个公司才正式成立,创办资金只有区区 500 美元,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示波器的电子仪器。经过二次大战,惠普得到了发展。这时一个机遇使得惠普、硅谷和斯坦福同时兴起。
二战后斯坦福大学遇到财政困难,斯坦福有 8000 多英亩的土地,相当于十多个颐和园大小,而它真正需要使用的土地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至今斯坦福荒着的土仍然地占一大半。但是根据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大学的土地是不能出售的,因此,无法直接从闲置的土地上挣钱。后来有一个叫特尔曼的教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仔细研究了斯坦福的遗嘱,发现上面没有禁止斯坦福把地租出去。于是,斯坦福就拿出一片土地,办起了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惠普公司成为进驻工业园的第一批公司。惠普公司的从这里起步,生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公司也随着进驻斯坦福工业园。到了计算机时代,由于这些公司大多从事和半导体有关的技术,从此这里便被称为硅谷。而斯坦福大学,不但度过了难关,而且从六十年代起,一跃成为世界顶尖名校。惠普则成为硅谷神话的典型代表。
几十年来,惠普和斯坦福互相提携,堪称厂校合作的典范。惠普从斯坦福获得了无数优秀毕业生,同时在财政上给予斯坦福极大的支持。就是在很长时间里,惠普是斯坦福最大的捐助者,包括帕克特捐给斯坦福电子工程系的系馆。
到九十年代前期,惠普的业务稳步发展、进入高峰,从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各种电子仪器和昂贵的医疗仪器如核磁共振,惠普都是质量和技术的卓越代表。六十年代,惠普进入小型计算机领域,八十年代进入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行业,它还是喷墨打印机的发明公司。九十年代,惠普进入微机市场。整整五十年,惠普的发展都一帆风顺。如果在九十年代初问一问硅谷最有名的公司是哪一家,十个人中有十个会回答惠普。当时,惠普是很多斯坦福学生首选的工作公司。顺带提一句,惠普是最早进入中国计算机市场的公司之一。
九十年代后期,惠普经历了不很成功的转型,这个曾经辉煌的硅谷巨星渐渐黯淡下来了。今天,在斯坦福孕育出的众多公司中,大家很难将惠普和思科、英特尔和谷歌排在一起。如果没有奇迹发生,以后它的前景依然黯淡。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我把现在全世界营业额最高的计算机公司(今天的惠普营业额仍然比 IBM 高)说成是前景黯淡的昔日黄花有点危言耸听。但是如果看看下面两张图表,就不难看出其中的道理。
图中的蓝线代表公司的营业额,红线代表纯利润,单位都是百万美元,而黄线部分代表利润率。上面这个公司除了在两千年后经济衰退时营业额有过下滑外,一直保持增长,而纯利润更是直线上升,利润率从十几年前的 6-8%(图中扩大了十倍)增加到现在的 10-12%。实际上,2000 年该公司营业额下滑是因为它卖掉了一些效益不好的部门,而利润并没有影响。按照巴菲特的投资理论,这个公司的股票可以购进并长期持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公司,1999年以前,它基本上和第一个公司的曲线吻合,虽然它的利润率相对较低。但是,2000 年以后,它的营业额虽然基本上是直线增长,却有两次小的滑坡。糟糕的是它的盈利却忽高忽低。它的利润率不仅没有上升,还略有下降,而且一直在 10%一下。因此,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值得怀疑。如果我们再了解到它 2002 年到 2003 年营业额猛增是因为买下了一家很多的公司,那么我们对这家公司自身发展的能力就更怀疑了。根据巴菲特的观点,这种忽上忽下的公司不能投,因为它保不齐哪天就会垮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谜底,这到底是哪两家公司。第一家是通用电气 GE,第二家是惠普,这是世界上电子行业两家最大的企业。考虑到GE不能算一个纯粹的IT公司,那么惠普可以坐上 IT 行业营业额的头把交椅。本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微机厂商,惠普本来应该是微机革命的最大获利者,但是这近二十年来它走到摇摇欲坠。其原因何在?浪潮之巅第七章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二)2008年2月27日下午 07:23:00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吴军
2. 有争议的生死抉择
惠普衰落的原因大致有两个,领导者的错误和“日本/中国制造”的冲击。
进入九十年代,个人微机在美国开始普及,整个市场增长很快。惠普靠着原有的小型机的客户和市场的经验,很容易地进入了微机市场。由于它的传统用户是中小公司和学校,惠普没有花太大气力就打开了大学,研究所和中小公司的微机市场。惠普实际上已经悄悄地从仪器制造向计算机工业转型了,并于 1989 年和 1995 年它先后买下了两家计算机公司阿波罗和 Convex ,当然它只是为了要两者的市场,然后将这两家公司原有的客户换上惠普自己的小型机和工作站。到九十年代中期,惠普成为集科学仪器、医疗仪器和计算机产品于一身的巨无霸型的公司,并且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达到顶峰。那时,惠普是全世界仅次于 IBM 的第二大计算机和仪器制造商,它的产品线甚至比 IBM 还长,小到计算器、万用表之类的产品,大到最复杂的民用医疗仪器核磁共振机。计算机本来只是惠普长长的产品线上的一种产品,只是到了九十年代由于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计算机部门包括其外设的营业额超过了整个惠普的一半,才格外引人注意。
但是,正是由于惠普的产品线太长,惠普内部非常混乱,进一步发展包袱很重。而且,惠普很多产品之间毫不相干,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因此,为了今后的发展,惠普必须在产品上进行调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司调整和重组的最简单、经济上最合算的做法就是将一些部门从公司剥离出去单独上市。惠普选择了这种做法。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卖哪个部门。
一般来讲,公司会卖出利润率低的、对自己没有用的,前景不好的部门并买进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帮助的公司,比如郭士纳领导下的 IBM 就是这样。但是,惠普接下来的发展史上最大的两次拆分和并购,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科技界和华尔街至今很有争议。而这两次交易都和惠普的前任 CEO 凯丽.菲奥莉娜有关。事后诸葛亮的人对她领导公司的能力很是怀疑。实际上,第一次公司重组,即将赖以起家的仪器部门(即现在的安捷伦公司)剥离上市,并不是菲奥莉娜决定的,因为董事会在她来惠普以前就做决定了。但是由于是菲奥莉娜实施的,因此很多人把这笔帐记到了她的头上。第二次是和江河日下而且亏损的康柏公司合并,这件事是菲奥莉娜在包括休伊特家族和派克特家族在内诸多反对声中促成的。我个人认为第一次剥离安捷伦现在看来并不错,因为事实证明安捷伦发展的不好,但是和康柏合并必要性不大。
让我们回到 1999 年,看一看决定惠普命运的两次拆分和并购。1999 年时,惠普的产品线分成三个方向:传统的科学仪器,比如万用表示波器;医疗仪器,比如核磁共振;计算机及其外设。我们不妨看一看惠普在这三个领域的前景。
在第一个领域,惠普有技术上的优势,它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日本公司,后者追赶得很快,而且日本的产品在价格有优势。这个领域发展平稳,利润率稳定,但是市场规模不大,因此,卖掉它顺理成章。医疗仪器这个行业利润丰厚,由于门槛很高,新的公司很难进入,因此相对竞争不是很激烈,惠普在全世界真正的对手只有通用电器(GE)一家。(在核磁共振上,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在品质上比美国公司的要差一些。)但是成长不是很快,尤其是新的技术和设备都要经过FDA认证才能生产销售,因此研发周期极长。从情理上讲,惠普应该保留这个利润丰厚的部门,因为历来公司都是剥离利润低的部门而保留利润高的。但是,GE 这个对手可不是一般的对手,上百年来,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常青树,而它的核磁共振机是惠普永远无法超越的。因此,惠普把它的医疗仪器部门分出去也许不是一个坏的决定。事实证明,今天的安捷伦确实无法赶超 GE 的医疗仪器部门。
最后,让我们看看惠普在计算机领域的状况。惠普从七十年代起,惠普成功地进入了计算机市场。这个行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成长很快,但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在计算机领域,惠普有很多竞争对手,从早期的 IBM 、DEC 到后来的 Sun 和 Dell 。进入这个领域的技术和商业门槛并不高,很容易有新的公司挤进来。比如苹果和Dell很快就从无到有,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占了很大的地盘。显然,惠普是在赌计算机工业的发展速度,用发展速度来弥补利润率上的损失。但是,惠普公司也许忽略了反摩尔定理的作用,一个计算机硬件公司必须发展超过摩尔定理规定的速度才有意义,否则,利润将一天天萎缩。因此,这种赌博的效果至今有争议。
惠普赌的另一个拳头产品是它的打印机。惠普决定采用吉列的商业模式—通过廉价的刀架挣高价刀片的钱,它打算廉价卖打印机,然后高价卖墨盒。惠普的市场战略家们当然仔细算过这笔帐,但是,它们低估了日本制造的效应。至今,惠普在打印机市场上一直受爱普生和佳能的威胁。
应该讲,1999 年的惠普虽然大,但是并不强。这有点像中国战国时候的楚国。惠普的董事会当然希望把惠普搞得强大。它必须决定分出去哪个部门,保留哪个部门。医疗仪器部门虽然利润率高,但是在GE的打压下发展有限,经过长期酝酿,才决定将科学仪器和医疗仪器部门都分出去,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安捷伦,然后新的惠普好集中精力于计算机行业。这么大的公司重组当然要有个有经验的人来执行,惠普公司董事会看中了菲奥莉娜拆分和并购公司的经验,破例选择了她出任硅谷最老的惠普公司的 CEO ,来实施安捷伦上市的事宜。 浪潮之巅第七章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三)2008年2月28日下午 07:42:00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吴军
3. 最有争议的CEO
很多人认为凯丽.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差的 CEO 。这点我不敢肯定,但是,毫无疑问,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有争议、也是最出风头的 CEO 。作为一位职业女性,在五年内拆掉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科技公司(AT&T和惠普),又主持了两次巨大的商业合并(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惠普和康柏的并购),菲奥莉娜的功绩或者罪过已经是任何职业经理人很难比拟的了。因此菲奥莉娜无疑是媒体的关注的对象,当然她自己也喜欢在媒体上出风头。
菲奥莉娜从AT&T最底层做起,仅仅十五年就成为 AT&T 的高级副总裁,应该是有过人之处。也许当年惠普就是考虑了这一点才请她来当 CEO 的,但事实证明,菲奥莉娜的过人之处也许只是好表现自己,让外界和上司注意到她。1995 年,她成为 AT&T 的执行副总裁并主管了 AT&T 和朗讯分家事宜。分家后,她成为了朗讯的第二把手。接下来,她主持了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公司,这家双方投资六十亿美元的合资公司连个响都没有听见就失败了。1998 年,菲奥莉娜被财富周刊评为全世界商业界最有权力的女性。第二年,当惠普要找个人来拆分仪器部门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她。有六十年历史的惠普迎来了它的首位也是迄今唯一的一位女性 CEO 。
1999 年 6 月菲奥莉娜一上任,就将仪器部门剥离上市,从此,世界上多出了一个安捷伦公司。那正是美国股市最疯狂的年代,安捷伦的股价从最初的每股 19-22 美元,提升到 26-28 美元,并最终在上市前的一瞬间定在 30 美元,融资近二十亿美元。11 月 17 号,安捷伦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当天就疯长了 40% ,市值达 200 亿美元(超过今天的 130 亿美元),其中八成以上的股票掌握在惠普手里。当时荒唐的是,惠普的股票当天也狂涨了 13% 。这种现象在投资大师巴菲特看来是很荒唐的,安捷伦疯涨,说明惠普卖赔了,惠普应该跌才是。但是,在 1999 年那个股市疯狂的年代,这种不理性的事情总是发生。到目前为止,菲奥莉娜的工作一切正常。
惠普从安捷伦的上市得到了一笔可观的现金,这笔现金帮助惠普渡过了几年后的难关。现在,菲奥莉娜必须拿出真本事把瘦身了的惠普搞好。很遗憾在她的领导下,惠普的核心业务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它在工作站的业务上远远落后于太阳公司,后来干脆退出了竞争。在微机领域,它离领先者 Dell 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毫无扭转迹象。在打印机业务中,它卖打印机挣墨盒的如意算盘根本打不响,(我们在后面还要分析其原因)。在打印机市场上,惠普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是市场份额却不断被日本公司佳能和爱普生蚕食。
要夺回市场份额,最根本的办法是改造自身,提高竞争力,IBM 的郭士纳和英特尔的格罗夫,包括惠普后来的 CEO 赫德就是这么做的。但是,这需要有真本事。而最简单、最快的方法是买市场,即买入一家公司。菲奥莉娜是公司并购的行家里手,她看中了当时还占微机市场份额第二、但是江河日下的康柏公司。菲奥莉娜的提议遭到了包括惠普两个创始人家族在内的反对。不少股东担心本来已经盈利不佳的惠普,再背上一个亏损的康柏,最终将拖垮惠普。当时 Dell 占美国微机市场的 31 %,而康柏加惠普占 37 %。菲奥莉娜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合并打造世界最大的微机公司,形成对戴尔的优势。其实,惠普在和 Dell 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惠普的问题是资金周转不够快。Dell 的资金一年大约可以周转两次以上,而惠普只有一次。也就是说,即使 Dell 的利润率只有惠普的一半,它也可以获得和后者相同的利润。这样,Dell 计算机降价的空间就很大,很容易占领市场。显然收购康柏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菲奥莉娜的并购方案在董事会里遭到了 H 和 P 这两个家族第二代的一致反对。为了使方案得到通过,就得要全体股东大会的同意了。菲奥莉娜做了很多工作动员中小股东投票,促使这项提议通过,最后股东们以 51% 对 48% 批准了收购康柏的决定。在这 51% 的赞同票中,有相当比例是菲奥莉娜拉来的票。2001 年,911 前夕,这项惠普历史上最大的二百五十亿美元的收购交易终于完成。由于华尔街对此普遍不看好,新惠普在交易完成的当天股票下挫近 20% 。几天后 911 的恐怖袭击发生了,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新惠普的生意一落千丈。2002 年,惠普出现十几年来的首次巨额亏损。
并入康柏后,惠普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康柏加惠普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份额最低的 2002-2003 年,它而只勉强维持了康柏原有的份额。在商业史上,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两个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合并后,不仅没有得到累加的市场份额,而且只达到两者合并前少的那份。原因很简单,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必定有它经营管理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合并后问题会翻倍,在竞争中会更加处于劣势,从而进一步丢失市场份额。这就好比几块煤放在一起是一堆煤,而不是能发亮的钻石。菲奥丽娜领导下的惠普公司本来已经问题多多,再加上一个问题更多的康柏,成堆的问题早已超出了她的能力所能处理的。本来,菲奥莉娜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内部的问题,如果她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但是,好大喜功的她选择了一条急功近利的道路一下走进的死胡同。菲奥莉娜在她的自传中为这次合并进行了长篇的辩解,并且攻击休伊特家族和帕克特家族,并怪罪媒体。但是民众并没有买账,事实上愤怒的股民在合并后的几天就把她告上了法庭。
在菲奥莉娜执掌惠普的接下来的五年间,菲奥莉娜从一个科技公司变成了一个电器公司。它原本是和 GE 、IBM 以及 Sun 这样的科技公司竞争,现在它蜕变为和 Dell 、索尼、佳能和爱普生一类的低利润普通电器公司。在菲奥莉娜的任期中,她个人频频在各种媒体中亮相,(当然,她解释为媒体找她。)但是惠普这个硅谷最有历史的公司正渐渐被人遗忘。它在个人机领域输给了 Dell ,在数码相机上输给了佳能、尼康和索尼,在打印机上输给了爱普生和佳能,可以说是一败涂地。浪潮之巅第七章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四)2008年3月4日下午 07:04:00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吴军
4. 亚洲制造的冲击
菲奥莉娜当时的另一个指望是,卖打印机后一劳永逸地挣墨盒钱。这个策略也没有行得通,这里面有除了技术和商业的因素,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来自亚洲制造的冲击。现在,中国制造似乎成为了一个时髦的词,因为中国为世界生产从玩具、服装到家电等各种消费品,甚至包括 Burberry 和 Armani 在内的奢侈品。但是,这里我想讲的亚洲制造并不是指欧美在亚洲进行外包加工(比如台湾的郭台铭),而是指像亚洲人自己的公司在一些产业上彻底替代欧美公司,比如丰田、本田代替通用汽车和福特,联想替代 IBM 等等。很不幸,惠普是亚洲冲击的牺牲者。
二战后的信息技术,大多起源于美国,而硅谷更是世界创新的中心。尽管 2000 年硅谷收到互联网泡沫崩溃打击最大,但是,它依然是信息技术和(以 Genentech 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创新的中心,但是,和二战以前不同,每一项起源于欧美的新技术,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日本人、后来还有韩国人和中国人掌握。于是,一种技术出来后,欧美公司在没有亚洲竞争对手时,可以打一个时间差,挣一个高额利润。以前,这个时间差有几十年,现在已经缩短到几年甚至更短。比如,五十年前日本的日立和松下等公司造出可以媲美惠普的示波器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到了八九十年代,佳能仿制出惠普的喷墨打印机几乎没有花任何时间。这样一来,惠普等公司就不得不和亚洲公司面对面的竞争了。
在九十年代末,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高质量喷墨相机的市场迅速增长,但是由于有佳能和爱普生等日本公司加入竞争,喷墨打印机的利润被大大压缩了。一台高质量的彩色喷墨打印机本身的价格不过一百美元上下。因此,靠卖打印机显然挣不了几个钱。惠普最初将打印机墨盒的价钱定的很高,一套墨盒大约是打印机价钱的一半。这便是吉列通过刮胡子刀架挣刀片钱的做法。但是,惠普的墨盒和吉列的刀片有个很大的区别。刮胡子刀片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吉列的刀片比廉价低质量的确实好不少,而且刮胡子刀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它的马虎不得,用一个劣质刀片刮破脸可不是件好玩的事。因此,大众会首选吉列刀片。打印机墨盒则不同,惠普的墨盒本身就是由中国的 OEM 厂生产的,它和兼容的墨盒在使用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价钱上却差出了五到十倍,因此很多人不去买惠普所谓的原装墨盒而使用兼容的。后来惠普禁止兼容墨盒的出售,但是佳能和爱普生没有禁止,于是人们干脆连惠普的打印机也不买了。在喷墨打印机刚出来时,惠普是统治这个市场,而现在,虽然它还是这个领域最大的厂商,但是在世界的份额只剩下百分之四十几了。
亚洲制造的影响不仅仅在于限制利润率,而且还在于亚洲公司参与制定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如果没有佳能和爱普生等亚洲的竞争者,惠普或许还有可能采用吉列的商业模式一劳永逸地挣钱。现在,它不仅要和日本公司面对面的竞争,去挣打印机本身那点蝇头小利,而且一劳永逸挣墨盒钱的财路也被断了。为了抵消亚洲制造的冲击,欧美公司十分鼓励和支持代加工即 OEM 似的亚洲制造,这样可以降低它们的成本,但是会千方百计阻挠亚洲公司打自己的品牌,因为这样会对它们产生威胁。可以这样讲,美国公司很喜欢 OEM 大王郭台铭,不太喜欢松下幸之助和华为的任正非。
从 2003 、2004 年起,整个硅谷开始复苏,很多公司回到并超过 2000 年的水平。但是,惠普一点没有好转的迹象。华尔街不断看空惠普的股票,忍无可忍的股东们终于决定赶走毫无建树的菲奥莉娜。根据美国公司的惯例,惠普提供给她一笔丰厚的退休金,然后由她自己提出辞职,这样大家面子上都好看。菲奥莉娜临走还从惠普投资者手中拿走了上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但是,股东们宁可花钱请她走。菲奥莉娜离职的当天,惠普的股票大涨了 10% 。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它说明如果一个公司不能挑选好掌舵人,以后替换掉他成本也是很高的。浪潮之巅第七章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五)2008年3月10日下午 08:44:00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吴军
5. 峰回路转
惠普新的舵手是马克.赫德。他上任前大家对他是否能扭转惠普这个老、大、难的公司也心里没底。也难怪,九十年代以前,惠普的高利润很高,节奏慢一些也没关系,惠普的很多老员工已经习惯了不紧不慢的做事方式。这种样子显然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微机市场上生存。在产品上,惠普和竞争对手相比一点优势也没有。两年后,雄辩的事实证明,作风直截了当的赫德正是医治惠普的良医。赫德很少花时间做那些漂漂亮亮的 Powerpoint 投影胶片,而是直接在白板上写写画画。赫德很少讲大道理,从来是用数字说话。他做一小时报告,常常要引用几十个数字,平均一分钟一个。
赫德一上任就对惠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裁撤了水平很高但是对惠普用处不大的研究部门。惠普的研究院历史久远,除了惠普自己早期的各个研究所,还包括从康柏继承下来的原来 DEC 的研究院。后者曾经是美国仅次于 IBM 研究院的计算机研究院。惠普研究院包括有图灵奖得主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但是,既然惠普已经成为了一个家电公司,那么养这么多科学家的必要性就不大了,因此赫德果断地裁撤了该部门。同时,赫德对其它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瘦身,惠普一共裁员一万五千人。同时,为了减少动荡,赫德基本维持了公司2004 年的架构,即分成服务业(TSG)、个人电脑(PSG)和打印设备(ISG)三个主要部门,(当然还有一些小的独立部门)。
赫德做的第二件事是从 Dell 手中夺回 PC 机的市场占有率。赫德采取了和 Dell 直销模式相反的代销方法。以前,Dell 靠直销大大降低了流通渠道的成本,使 Dell 成为美国最廉价的品牌机。Dell 的直销方式至今被认为是它成功的经验。惠普并购康柏后,很长时间里试图抄 Dell 的模式,但是做得不成功,反而有点邯郸学步的味道。赫德知道别人成功的经验对自己未必合适,因此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代销模式。以前,计算机类的
电子产品主要是由 Circuit City 和百思买(Bestbuy)这样的电器连锁店代销。这些店会提供一般百货店没有的对于大电器的售后服务。可是,今天 PC 机基本上是开机就能用,报废以前不会坏,不需要什么服务。惠普后来加强了和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以及最大的会员店Costco 的合作,将惠普的 PC 机直接放到这两家店的货架上。在短短的几个季度内,惠普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 Dell ,居世界第一位。
惠普的另一大业务是打印机,针对数码照片的普及,惠普干脆推出了很多专门打印照片的专用彩色喷墨打印机。这种打印机只有一本三十二开的字典大小,不需要联入计算机,就可以从照相机或者内存卡上直接打印 4x6 寸的高分辨率、高质量照片,非常方便。这些打印机销路很好。同时,惠普针对专业打印社,推出了多种宽幅高分辨率打印机。经过努力,惠普基本上扭转了打印机市场份额下滑的颓势。
我们在前面提到,惠普衰退有两个原因,一是前任领导的能力问题,二是它身处的电器行业受亚洲制造的冲击。现在,惠普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赫德显然是一位称职的领导,在他的领导下,惠普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利润率几乎翻了一番,公司的股票也涨了一倍。惠普又重新走上了稳步发展的正轨。但是,现在的惠普已经从一家科技公司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公司之一。它在计算机服务领域的增长远没有它在制造业增长快。但是,另一个结症显然不是谁能解决的。计算机制造业受反摩尔定理的制约,同时受到亚洲,这里主要是日本公司的冲击,日子不会很好过。对于投资者来讲,这也许并不是件好事。因为现在计算机和电器制造业的利润不仅低而且极不稳
定。下图是这五年来,家电行业股票(包括索尼、松下和美国的一些电器公司等)和大盘走势的对比,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家电行业的股票(蓝线)不仅回报不如大盘(红线),而且忽上忽下像做过山车一样,这是投资者最不喜欢的。
更糟糕的是,惠普已经被打上了消费电子公司的标记,这样对于向往创新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来说,惠普就不再是他们工作的首选了,这对惠普的长期发展不利。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受到安迪-比尔定理的影响,为了运行Windows Vista ,惠普的计算机会卖的不错,表明上看它的业绩还会不错,但是它的市场份额,尤其是海外市场的份额会受亚洲制造的蚕食,前景不是很美妙。
惠普虽然是一个大公司,但是它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浪潮。因此,它开创出一个新行业的可能性不大。(它不同于苹果,后者从来就有创新的基因,因此可以完成从微机到 iPod 再到iPhone 的过渡。前者则很难转型。)它是当年以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为核心时代的硅谷的代表,而今天的硅谷,半导体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惠普已经不能代表今天硅谷的潮流了,这也是我在开始时讲惠普是黯淡了的巨星的原因。 浪潮之巅第七章 —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一)2008年2月22日下午 09:24:00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吴军
2002 年三月的一天,一个豪华的车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当时世界第二大微机制造商康柏(Compaq)公司的总部。凯莉.菲奥莉娜—当年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高调的女 CEO,像女皇一样,在一群大大小小官员的众星捧月下,走进康柏公司的总部,接受她在一片反对声中购来的康柏公司。这一天是菲奥莉娜一生中荣耀到了极点的一天。据康柏的员工回忆,菲奥莉娜当时态度高傲、不可一世,完全是以一个胜利者受降的姿态。
短短三年后,菲奥莉娜黯然离开 HP。她一系列错误的决定和她平庸的管理才能将硅谷历史上第一个巨星惠普推到了悬崖边。好在一年后,惠普在新 CEO 马克.赫德(Mark Hurd)的领导下,从戴尔(DELL)公司手中重新夺回世界微机厂商的头把交椅。但是惠普性质已经由一个高科技公司变成了一个以家电为主的消费电子公司了。
虽然惠普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但是作为硅谷最早的公司,惠普见证了硅谷发展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从硬件到软件,惠普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硅谷历史的缩影。
1.昔日硅谷之星
没有任何公司比惠普更能代表硅谷的神话了。1934 年,斯坦福的两个毕业生休伊特(Hewlett)和派克特(Packard)躺在斯坦福的草坪上憧憬着这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过后的美景。两个打算办一个电子公司,至于这个公司的名字应该叫 Hewlett –Packard 还是该叫 Packard-Hewlett,两个人决定抛硬币看运气,最后结果是 Hewlett 赢了,便有了 HP 这个名字。但是,直到 1939 年这个公司才正式成立,创办资金只有区区 500 美元,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示波器的电子仪器。经过二次大战,惠普得到了发展。这时一个机遇使得惠普、硅谷和斯坦福同时兴起。
二战后斯坦福大学遇到财政困难,斯坦福有 8000 多英亩的土地,相当于十多个颐和园大小,而它真正需要使用的土地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至今斯坦福荒着的土仍然地占一大半。但是根据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大学的土地是不能出售的,因此,无法直接从闲置的土地上挣钱。后来有一个叫特尔曼的教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仔细研究了斯坦福的遗嘱,发现上面没有禁止斯坦福把地租出去。于是,斯坦福就拿出一片土地,办起了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惠普公司成为进驻工业园的第一批公司。惠普公司的从这里起步,生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公司也随着进驻斯坦福工业园。到了计算机时代,由于这些公司大多从事和半导体有关的技术,从此这里便被称为硅谷。而斯坦福大学,不但度过了难关,而且从六十年代起,一跃成为世界顶尖名校。惠普则成为硅谷神话的典型代表。
几十年来,惠普和斯坦福互相提携,堪称厂校合作的典范。惠普从斯坦福获得了无数优秀毕业生,同时在财政上给予斯坦福极大的支持。就是在很长时间里,惠普是斯坦福最大的捐助者,包括帕克特捐给斯坦福电子工程系的系馆。
到九十年代前期,惠普的业务稳步发展、进入高峰,从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各种电子仪器和昂贵的医疗仪器如核磁共振,惠普都是质量和技术的卓越代表。六十年代,惠普进入小型计算机领域,八十年代进入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行业,它还是喷墨打印机的发明公司。九十年代,惠普进入微机市场。整整五十年,惠普的发展都一帆风顺。如果在九十年代初问一问硅谷最有名的公司是哪一家,十个人中有十个会回答惠普。当时,惠普是很多斯坦福学生首选的工作公司。顺带提一句,惠普是最早进入中国计算机市场的公司之一。
九十年代后期,惠普经历了不很成功的转型,这个曾经辉煌的硅谷巨星渐渐黯淡下来了。今天,在斯坦福孕育出的众多公司中,大家很难将惠普和思科、英特尔和谷歌排在一起。如果没有奇迹发生,以后它的前景依然黯淡。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我把现在全世界营业额最高的计算机公司(今天的惠普营业额仍然比 IBM 高)说成是前景黯淡的昔日黄花有点危言耸听。但是如果看看下面两张图表,就不难看出其中的道理。
图中的蓝线代表公司的营业额,红线代表纯利润,单位都是百万美元,而黄线部分代表利润率。上面这个公司除了在两千年后经济衰退时营业额有过下滑外,一直保持增长,而纯利润更是直线上升,利润率从十几年前的 6-8%(图中扩大了十倍)增加到现在的 10-12%。实际上,2000 年该公司营业额下滑是因为它卖掉了一些效益不好的部门,而利润并没有影响。按照巴菲特的投资理论,这个公司的股票可以购进并长期持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公司,1999年以前,它基本上和第一个公司的曲线吻合,虽然它的利润率相对较低。但是,2000 年以后,它的营业额虽然基本上是直线增长,却有两次小的滑坡。糟糕的是它的盈利却忽高忽低。它的利润率不仅没有上升,还略有下降,而且一直在 10%一下。因此,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值得怀疑。如果我们再了解到它 2002 年到 2003 年营业额猛增是因为买下了一家很多的公司,那么我们对这家公司自身发展的能力就更怀疑了。根据巴菲特的观点,这种忽上忽下的公司不能投,因为它保不齐哪天就会垮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谜底,这到底是哪两家公司。第一家是通用电气 GE,第二家是惠普,这是世界上电子行业两家最大的企业。考虑到GE不能算一个纯粹的IT公司,那么惠普可以坐上 IT 行业营业额的头把交椅。本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微机厂商,惠普本来应该是微机革命的最大获利者,但是这近二十年来它走到摇摇欲坠。其原因何在?浪潮之巅第七章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二)2008年2月27日下午 07:23:00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吴军
2. 有争议的生死抉择
惠普衰落的原因大致有两个,领导者的错误和“日本/中国制造”的冲击。
进入九十年代,个人微机在美国开始普及,整个市场增长很快。惠普靠着原有的小型机的客户和市场的经验,很容易地进入了微机市场。由于它的传统用户是中小公司和学校,惠普没有花太大气力就打开了大学,研究所和中小公司的微机市场。惠普实际上已经悄悄地从仪器制造向计算机工业转型了,并于 1989 年和 1995 年它先后买下了两家计算机公司阿波罗和 Convex ,当然它只是为了要两者的市场,然后将这两家公司原有的客户换上惠普自己的小型机和工作站。到九十年代中期,惠普成为集科学仪器、医疗仪器和计算机产品于一身的巨无霸型的公司,并且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达到顶峰。那时,惠普是全世界仅次于 IBM 的第二大计算机和仪器制造商,它的产品线甚至比 IBM 还长,小到计算器、万用表之类的产品,大到最复杂的民用医疗仪器核磁共振机。计算机本来只是惠普长长的产品线上的一种产品,只是到了九十年代由于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计算机部门包括其外设的营业额超过了整个惠普的一半,才格外引人注意。
但是,正是由于惠普的产品线太长,惠普内部非常混乱,进一步发展包袱很重。而且,惠普很多产品之间毫不相干,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因此,为了今后的发展,惠普必须在产品上进行调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司调整和重组的最简单、经济上最合算的做法就是将一些部门从公司剥离出去单独上市。惠普选择了这种做法。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卖哪个部门。
一般来讲,公司会卖出利润率低的、对自己没有用的,前景不好的部门并买进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帮助的公司,比如郭士纳领导下的 IBM 就是这样。但是,惠普接下来的发展史上最大的两次拆分和并购,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科技界和华尔街至今很有争议。而这两次交易都和惠普的前任 CEO 凯丽.菲奥莉娜有关。事后诸葛亮的人对她领导公司的能力很是怀疑。实际上,第一次公司重组,即将赖以起家的仪器部门(即现在的安捷伦公司)剥离上市,并不是菲奥莉娜决定的,因为董事会在她来惠普以前就做决定了。但是由于是菲奥莉娜实施的,因此很多人把这笔帐记到了她的头上。第二次是和江河日下而且亏损的康柏公司合并,这件事是菲奥莉娜在包括休伊特家族和派克特家族在内诸多反对声中促成的。我个人认为第一次剥离安捷伦现在看来并不错,因为事实证明安捷伦发展的不好,但是和康柏合并必要性不大。
让我们回到 1999 年,看一看决定惠普命运的两次拆分和并购。1999 年时,惠普的产品线分成三个方向:传统的科学仪器,比如万用表示波器;医疗仪器,比如核磁共振;计算机及其外设。我们不妨看一看惠普在这三个领域的前景。
在第一个领域,惠普有技术上的优势,它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日本公司,后者追赶得很快,而且日本的产品在价格有优势。这个领域发展平稳,利润率稳定,但是市场规模不大,因此,卖掉它顺理成章。医疗仪器这个行业利润丰厚,由于门槛很高,新的公司很难进入,因此相对竞争不是很激烈,惠普在全世界真正的对手只有通用电器(GE)一家。(在核磁共振上,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在品质上比美国公司的要差一些。)但是成长不是很快,尤其是新的技术和设备都要经过FDA认证才能生产销售,因此研发周期极长。从情理上讲,惠普应该保留这个利润丰厚的部门,因为历来公司都是剥离利润低的部门而保留利润高的。但是,GE 这个对手可不是一般的对手,上百年来,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常青树,而它的核磁共振机是惠普永远无法超越的。因此,惠普把它的医疗仪器部门分出去也许不是一个坏的决定。事实证明,今天的安捷伦确实无法赶超 GE 的医疗仪器部门。
最后,让我们看看惠普在计算机领域的状况。惠普从七十年代起,惠普成功地进入了计算机市场。这个行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成长很快,但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在计算机领域,惠普有很多竞争对手,从早期的 IBM 、DEC 到后来的 Sun 和 Dell 。进入这个领域的技术和商业门槛并不高,很容易有新的公司挤进来。比如苹果和Dell很快就从无到有,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占了很大的地盘。显然,惠普是在赌计算机工业的发展速度,用发展速度来弥补利润率上的损失。但是,惠普公司也许忽略了反摩尔定理的作用,一个计算机硬件公司必须发展超过摩尔定理规定的速度才有意义,否则,利润将一天天萎缩。因此,这种赌博的效果至今有争议。
惠普赌的另一个拳头产品是它的打印机。惠普决定采用吉列的商业模式—通过廉价的刀架挣高价刀片的钱,它打算廉价卖打印机,然后高价卖墨盒。惠普的市场战略家们当然仔细算过这笔帐,但是,它们低估了日本制造的效应。至今,惠普在打印机市场上一直受爱普生和佳能的威胁。
应该讲,1999 年的惠普虽然大,但是并不强。这有点像中国战国时候的楚国。惠普的董事会当然希望把惠普搞得强大。它必须决定分出去哪个部门,保留哪个部门。医疗仪器部门虽然利润率高,但是在GE的打压下发展有限,经过长期酝酿,才决定将科学仪器和医疗仪器部门都分出去,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安捷伦,然后新的惠普好集中精力于计算机行业。这么大的公司重组当然要有个有经验的人来执行,惠普公司董事会看中了菲奥莉娜拆分和并购公司的经验,破例选择了她出任硅谷最老的惠普公司的 CEO ,来实施安捷伦上市的事宜。 浪潮之巅第七章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三)2008年2月28日下午 07:42:00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吴军
3. 最有争议的CEO
很多人认为凯丽.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差的 CEO 。这点我不敢肯定,但是,毫无疑问,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有争议、也是最出风头的 CEO 。作为一位职业女性,在五年内拆掉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科技公司(AT&T和惠普),又主持了两次巨大的商业合并(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惠普和康柏的并购),菲奥莉娜的功绩或者罪过已经是任何职业经理人很难比拟的了。因此菲奥莉娜无疑是媒体的关注的对象,当然她自己也喜欢在媒体上出风头。
菲奥莉娜从AT&T最底层做起,仅仅十五年就成为 AT&T 的高级副总裁,应该是有过人之处。也许当年惠普就是考虑了这一点才请她来当 CEO 的,但事实证明,菲奥莉娜的过人之处也许只是好表现自己,让外界和上司注意到她。1995 年,她成为 AT&T 的执行副总裁并主管了 AT&T 和朗讯分家事宜。分家后,她成为了朗讯的第二把手。接下来,她主持了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公司,这家双方投资六十亿美元的合资公司连个响都没有听见就失败了。1998 年,菲奥莉娜被财富周刊评为全世界商业界最有权力的女性。第二年,当惠普要找个人来拆分仪器部门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她。有六十年历史的惠普迎来了它的首位也是迄今唯一的一位女性 CEO 。
1999 年 6 月菲奥莉娜一上任,就将仪器部门剥离上市,从此,世界上多出了一个安捷伦公司。那正是美国股市最疯狂的年代,安捷伦的股价从最初的每股 19-22 美元,提升到 26-28 美元,并最终在上市前的一瞬间定在 30 美元,融资近二十亿美元。11 月 17 号,安捷伦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当天就疯长了 40% ,市值达 200 亿美元(超过今天的 130 亿美元),其中八成以上的股票掌握在惠普手里。当时荒唐的是,惠普的股票当天也狂涨了 13% 。这种现象在投资大师巴菲特看来是很荒唐的,安捷伦疯涨,说明惠普卖赔了,惠普应该跌才是。但是,在 1999 年那个股市疯狂的年代,这种不理性的事情总是发生。到目前为止,菲奥莉娜的工作一切正常。
惠普从安捷伦的上市得到了一笔可观的现金,这笔现金帮助惠普渡过了几年后的难关。现在,菲奥莉娜必须拿出真本事把瘦身了的惠普搞好。很遗憾在她的领导下,惠普的核心业务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它在工作站的业务上远远落后于太阳公司,后来干脆退出了竞争。在微机领域,它离领先者 Dell 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毫无扭转迹象。在打印机业务中,它卖打印机挣墨盒的如意算盘根本打不响,(我们在后面还要分析其原因)。在打印机市场上,惠普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是市场份额却不断被日本公司佳能和爱普生蚕食。
要夺回市场份额,最根本的办法是改造自身,提高竞争力,IBM 的郭士纳和英特尔的格罗夫,包括惠普后来的 CEO 赫德就是这么做的。但是,这需要有真本事。而最简单、最快的方法是买市场,即买入一家公司。菲奥莉娜是公司并购的行家里手,她看中了当时还占微机市场份额第二、但是江河日下的康柏公司。菲奥莉娜的提议遭到了包括惠普两个创始人家族在内的反对。不少股东担心本来已经盈利不佳的惠普,再背上一个亏损的康柏,最终将拖垮惠普。当时 Dell 占美国微机市场的 31 %,而康柏加惠普占 37 %。菲奥莉娜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合并打造世界最大的微机公司,形成对戴尔的优势。其实,惠普在和 Dell 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惠普的问题是资金周转不够快。Dell 的资金一年大约可以周转两次以上,而惠普只有一次。也就是说,即使 Dell 的利润率只有惠普的一半,它也可以获得和后者相同的利润。这样,Dell 计算机降价的空间就很大,很容易占领市场。显然收购康柏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菲奥莉娜的并购方案在董事会里遭到了 H 和 P 这两个家族第二代的一致反对。为了使方案得到通过,就得要全体股东大会的同意了。菲奥莉娜做了很多工作动员中小股东投票,促使这项提议通过,最后股东们以 51% 对 48% 批准了收购康柏的决定。在这 51% 的赞同票中,有相当比例是菲奥莉娜拉来的票。2001 年,911 前夕,这项惠普历史上最大的二百五十亿美元的收购交易终于完成。由于华尔街对此普遍不看好,新惠普在交易完成的当天股票下挫近 20% 。几天后 911 的恐怖袭击发生了,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新惠普的生意一落千丈。2002 年,惠普出现十几年来的首次巨额亏损。
并入康柏后,惠普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康柏加惠普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份额最低的 2002-2003 年,它而只勉强维持了康柏原有的份额。在商业史上,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两个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合并后,不仅没有得到累加的市场份额,而且只达到两者合并前少的那份。原因很简单,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必定有它经营管理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合并后问题会翻倍,在竞争中会更加处于劣势,从而进一步丢失市场份额。这就好比几块煤放在一起是一堆煤,而不是能发亮的钻石。菲奥丽娜领导下的惠普公司本来已经问题多多,再加上一个问题更多的康柏,成堆的问题早已超出了她的能力所能处理的。本来,菲奥莉娜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内部的问题,如果她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但是,好大喜功的她选择了一条急功近利的道路一下走进的死胡同。菲奥莉娜在她的自传中为这次合并进行了长篇的辩解,并且攻击休伊特家族和帕克特家族,并怪罪媒体。但是民众并没有买账,事实上愤怒的股民在合并后的几天就把她告上了法庭。
在菲奥莉娜执掌惠普的接下来的五年间,菲奥莉娜从一个科技公司变成了一个电器公司。它原本是和 GE 、IBM 以及 Sun 这样的科技公司竞争,现在它蜕变为和 Dell 、索尼、佳能和爱普生一类的低利润普通电器公司。在菲奥莉娜的任期中,她个人频频在各种媒体中亮相,(当然,她解释为媒体找她。)但是惠普这个硅谷最有历史的公司正渐渐被人遗忘。它在个人机领域输给了 Dell ,在数码相机上输给了佳能、尼康和索尼,在打印机上输给了爱普生和佳能,可以说是一败涂地。浪潮之巅第七章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四)2008年3月4日下午 07:04:00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吴军
4. 亚洲制造的冲击
菲奥莉娜当时的另一个指望是,卖打印机后一劳永逸地挣墨盒钱。这个策略也没有行得通,这里面有除了技术和商业的因素,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来自亚洲制造的冲击。现在,中国制造似乎成为了一个时髦的词,因为中国为世界生产从玩具、服装到家电等各种消费品,甚至包括 Burberry 和 Armani 在内的奢侈品。但是,这里我想讲的亚洲制造并不是指欧美在亚洲进行外包加工(比如台湾的郭台铭),而是指像亚洲人自己的公司在一些产业上彻底替代欧美公司,比如丰田、本田代替通用汽车和福特,联想替代 IBM 等等。很不幸,惠普是亚洲冲击的牺牲者。
二战后的信息技术,大多起源于美国,而硅谷更是世界创新的中心。尽管 2000 年硅谷收到互联网泡沫崩溃打击最大,但是,它依然是信息技术和(以 Genentech 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创新的中心,但是,和二战以前不同,每一项起源于欧美的新技术,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日本人、后来还有韩国人和中国人掌握。于是,一种技术出来后,欧美公司在没有亚洲竞争对手时,可以打一个时间差,挣一个高额利润。以前,这个时间差有几十年,现在已经缩短到几年甚至更短。比如,五十年前日本的日立和松下等公司造出可以媲美惠普的示波器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到了八九十年代,佳能仿制出惠普的喷墨打印机几乎没有花任何时间。这样一来,惠普等公司就不得不和亚洲公司面对面的竞争了。
在九十年代末,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高质量喷墨相机的市场迅速增长,但是由于有佳能和爱普生等日本公司加入竞争,喷墨打印机的利润被大大压缩了。一台高质量的彩色喷墨打印机本身的价格不过一百美元上下。因此,靠卖打印机显然挣不了几个钱。惠普最初将打印机墨盒的价钱定的很高,一套墨盒大约是打印机价钱的一半。这便是吉列通过刮胡子刀架挣刀片钱的做法。但是,惠普的墨盒和吉列的刀片有个很大的区别。刮胡子刀片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吉列的刀片比廉价低质量的确实好不少,而且刮胡子刀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它的马虎不得,用一个劣质刀片刮破脸可不是件好玩的事。因此,大众会首选吉列刀片。打印机墨盒则不同,惠普的墨盒本身就是由中国的 OEM 厂生产的,它和兼容的墨盒在使用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价钱上却差出了五到十倍,因此很多人不去买惠普所谓的原装墨盒而使用兼容的。后来惠普禁止兼容墨盒的出售,但是佳能和爱普生没有禁止,于是人们干脆连惠普的打印机也不买了。在喷墨打印机刚出来时,惠普是统治这个市场,而现在,虽然它还是这个领域最大的厂商,但是在世界的份额只剩下百分之四十几了。
亚洲制造的影响不仅仅在于限制利润率,而且还在于亚洲公司参与制定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如果没有佳能和爱普生等亚洲的竞争者,惠普或许还有可能采用吉列的商业模式一劳永逸地挣钱。现在,它不仅要和日本公司面对面的竞争,去挣打印机本身那点蝇头小利,而且一劳永逸挣墨盒钱的财路也被断了。为了抵消亚洲制造的冲击,欧美公司十分鼓励和支持代加工即 OEM 似的亚洲制造,这样可以降低它们的成本,但是会千方百计阻挠亚洲公司打自己的品牌,因为这样会对它们产生威胁。可以这样讲,美国公司很喜欢 OEM 大王郭台铭,不太喜欢松下幸之助和华为的任正非。
从 2003 、2004 年起,整个硅谷开始复苏,很多公司回到并超过 2000 年的水平。但是,惠普一点没有好转的迹象。华尔街不断看空惠普的股票,忍无可忍的股东们终于决定赶走毫无建树的菲奥莉娜。根据美国公司的惯例,惠普提供给她一笔丰厚的退休金,然后由她自己提出辞职,这样大家面子上都好看。菲奥莉娜临走还从惠普投资者手中拿走了上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但是,股东们宁可花钱请她走。菲奥莉娜离职的当天,惠普的股票大涨了 10% 。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它说明如果一个公司不能挑选好掌舵人,以后替换掉他成本也是很高的。浪潮之巅第七章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五)2008年3月10日下午 08:44:00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吴军
5. 峰回路转
惠普新的舵手是马克.赫德。他上任前大家对他是否能扭转惠普这个老、大、难的公司也心里没底。也难怪,九十年代以前,惠普的高利润很高,节奏慢一些也没关系,惠普的很多老员工已经习惯了不紧不慢的做事方式。这种样子显然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微机市场上生存。在产品上,惠普和竞争对手相比一点优势也没有。两年后,雄辩的事实证明,作风直截了当的赫德正是医治惠普的良医。赫德很少花时间做那些漂漂亮亮的 Powerpoint 投影胶片,而是直接在白板上写写画画。赫德很少讲大道理,从来是用数字说话。他做一小时报告,常常要引用几十个数字,平均一分钟一个。
赫德一上任就对惠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裁撤了水平很高但是对惠普用处不大的研究部门。惠普的研究院历史久远,除了惠普自己早期的各个研究所,还包括从康柏继承下来的原来 DEC 的研究院。后者曾经是美国仅次于 IBM 研究院的计算机研究院。惠普研究院包括有图灵奖得主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但是,既然惠普已经成为了一个家电公司,那么养这么多科学家的必要性就不大了,因此赫德果断地裁撤了该部门。同时,赫德对其它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瘦身,惠普一共裁员一万五千人。同时,为了减少动荡,赫德基本维持了公司2004 年的架构,即分成服务业(TSG)、个人电脑(PSG)和打印设备(ISG)三个主要部门,(当然还有一些小的独立部门)。
赫德做的第二件事是从 Dell 手中夺回 PC 机的市场占有率。赫德采取了和 Dell 直销模式相反的代销方法。以前,Dell 靠直销大大降低了流通渠道的成本,使 Dell 成为美国最廉价的品牌机。Dell 的直销方式至今被认为是它成功的经验。惠普并购康柏后,很长时间里试图抄 Dell 的模式,但是做得不成功,反而有点邯郸学步的味道。赫德知道别人成功的经验对自己未必合适,因此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代销模式。以前,计算机类的
电子产品主要是由 Circuit City 和百思买(Bestbuy)这样的电器连锁店代销。这些店会提供一般百货店没有的对于大电器的售后服务。可是,今天 PC 机基本上是开机就能用,报废以前不会坏,不需要什么服务。惠普后来加强了和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以及最大的会员店Costco 的合作,将惠普的 PC 机直接放到这两家店的货架上。在短短的几个季度内,惠普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 Dell ,居世界第一位。
惠普的另一大业务是打印机,针对数码照片的普及,惠普干脆推出了很多专门打印照片的专用彩色喷墨打印机。这种打印机只有一本三十二开的字典大小,不需要联入计算机,就可以从照相机或者内存卡上直接打印 4x6 寸的高分辨率、高质量照片,非常方便。这些打印机销路很好。同时,惠普针对专业打印社,推出了多种宽幅高分辨率打印机。经过努力,惠普基本上扭转了打印机市场份额下滑的颓势。
我们在前面提到,惠普衰退有两个原因,一是前任领导的能力问题,二是它身处的电器行业受亚洲制造的冲击。现在,惠普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赫德显然是一位称职的领导,在他的领导下,惠普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利润率几乎翻了一番,公司的股票也涨了一倍。惠普又重新走上了稳步发展的正轨。但是,现在的惠普已经从一家科技公司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公司之一。它在计算机服务领域的增长远没有它在制造业增长快。但是,另一个结症显然不是谁能解决的。计算机制造业受反摩尔定理的制约,同时受到亚洲,这里主要是日本公司的冲击,日子不会很好过。对于投资者来讲,这也许并不是件好事。因为现在计算机和电器制造业的利润不仅低而且极不稳
定。下图是这五年来,家电行业股票(包括索尼、松下和美国的一些电器公司等)和大盘走势的对比,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家电行业的股票(蓝线)不仅回报不如大盘(红线),而且忽上忽下像做过山车一样,这是投资者最不喜欢的。
更糟糕的是,惠普已经被打上了消费电子公司的标记,这样对于向往创新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来说,惠普就不再是他们工作的首选了,这对惠普的长期发展不利。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受到安迪-比尔定理的影响,为了运行Windows Vista ,惠普的计算机会卖的不错,表明上看它的业绩还会不错,但是它的市场份额,尤其是海外市场的份额会受亚洲制造的蚕食,前景不是很美妙。
惠普虽然是一个大公司,但是它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浪潮。因此,它开创出一个新行业的可能性不大。(它不同于苹果,后者从来就有创新的基因,因此可以完成从微机到 iPod 再到iPhone 的过渡。前者则很难转型。)它是当年以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为核心时代的硅谷的代表,而今天的硅谷,半导体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惠普已经不能代表今天硅谷的潮流了,这也是我在开始时讲惠普是黯淡了的巨星的原因。
页:
[1]